阅读让我什么作文3篇
在学习、工作、生活中,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,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,聚集在一块。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,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阅读让我什么作文,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“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,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,而是因为,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,选择有意义、有时间的工作,而不是被迫谋生。”——题记
老人家总爱说,女孩子少读点书,没出息的。小时候的我也确实是一点书都读不进去,相比起枯燥无味的书本,我更加喜欢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。
也不明白是什么原因,就突然爱上了读书。那时候两三天就可以读完一本厚厚的书,甚至连着几个小时坐在椅子上都没有站起来过,也不再那么频繁的出去玩耍,整天就闷在家里。读的书中有一句我很喜欢的话:“眼睛到不了的地方,文字可以。”从此,便越发不可收拾。我在书中见到了很多之前未曾有的世外仙境,也遇见了很多人。林徽因,张爱玲,三毛,宋庆龄以及很多默默无闻却又勇敢果断的人。传记其实也就是,借用别人的一生,来丰富自己的经历。我不能甘于平庸。我心想。
虽然新旧观念冲突,但我没有放弃读书。我爱书中所有敢于冲破约束,独自创新的人。我羡慕他们的勇气,也钦佩作者的才华。他把所有的画面,宛如一副黑白映像片一样,在我脑海里回放,让我记忆深刻,也越来越坚定。
他们总说,读书是遇见更好的自己。而我是遇见新的自己。另一个,全新的自己。我能感觉到他,能听到他的声音,能触摸到他的灵魂,他就在书里。我渐渐发现,他是一个多么不可思议却又至关重要的存在。每当我打开书,他就会出现,在我脑海里描绘那些美好而又温暖的画面,但他不讲话,他就在周围,我却感觉不到他。
我渐渐地勇敢,果断,处处都想着拔尖,想活的像太阳一样耀眼,我有了更大的志向,我开始发奋学习,却也依旧照常读书,每读到一个新故事,我就会爱上一个新主角,他们身上有着微弱而又不可忽视的品质,或善良,或勇敢,或正直,或执着。书总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东西,比起亲眼目睹这些事,在书中遇见就显得更加亲近温和,而我在书中学到的那些在老人家看来有些荒谬的道理,虽然打破了传统,却也正是我向往的。别人不理解我,但书懂。我也懂。
在书中,我蜕变成了新的自己,一个我真正向往的,钦佩的自己。而苏轼说的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,虽然对于我来说还很遥远,但是终有一日会到达的。其实读书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聪明,而是在长大后面对理想时有充足的底气和更多选择的权利,而非只有一条单行道可走。阅读,为的是自己。
暖暖的午后,手捧一本《李清照词全集》,内心深处有一种踏实的满足感。
《点绛唇》《如梦令》《浣溪沙》《菩萨蛮》,一篇篇读下来,惊艳于那些精美雅致,极富古典美的词句和协调的格律。低声吟咏着,想,这文字的背后,是一位怎样的.女子呢?
记得我在六年级的时候,曾听到过语文老师讲《声声慢》这曲诗。当初听的时候,就觉得词曲意境唯美。后来,半年后的暑假,我再读它时,炎炎夏日,背上竟有倏倏的凉意,我仿佛看见了李清照坐在窗边,手中拿着一朵残菊,眼睛轻轻闭上,将头倚在墙上。那场景,就像是一位妻子在等待着自己在外打工的丈夫,正翘首以盼着丈夫的出现,这本该是一副十分温馨的场面。可当你看向四周,到处都是断壁残垣,院子中的花儿,都枯萎了,一派孤独萧瑟的场面。你再仔细看哪女子,头发蓬松,眉头紧皱,眼角微微带有几滴晶莹剔透的泪痕,嘴巴抿得死死的,一副连睡觉都睡不安稳的样子。忽然,她醒了过来,惊恐的喊着她的丈夫,可当她意识到现在的情况后,她沉默地收回她那在空中乱舞的手,眼底闪过一丝受伤。她弓起腰,抱住了自己,将头埋进臂弯里。半晌,她抬起头了,看向了窗外,灰败的天空,大雁正飞着,落下的叶子,破败的小院,凋谢的花朵……一切的一切,都在哭诉着它们的不幸。李清照拿出了笔,写下了《声声慢》……这是我第二次看到《声声慢》。
第三次,就在今天,我又读到了这首诗,这一次,我不再揣摩作者当时创作的背景。而是从头到尾,仔细地看了一遍这首诗,这首诗更像是一位女子的低吟,里面有着她对丈夫的思念,有着身为一名女子的不甘,以及孤身一人在外,颠沛流离的寂寞与忧愁……我觉得,这已经不仅仅是一首诗了,而是李清照当时的万千种情绪化为实体,展现给了世人,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残酷。“寻寻觅觅,冷冷清清,凄凄惨惨戚戚”“梧桐更兼细雨,到黄昏、点点滴滴。这次第,怎一个愁字了得”。
一个瘦弱的女子,独处陋室,内心是如何得孤独与落寞,而“常记溪亭日暮,沉醉不知归路”似乎还在眼前。
轻轻合上书本,我终于懂得了她内心深处的那份情愁。
阅读,让我的生命更为饱满。
因为心的成长,让我爱上阅读
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从什么时候起,手机、电视、电脑已充斥人们的生活。阅读二字,已逐渐被人们淡忘、排斥,可有那么一本书,却令我爱不释手,又爱上阅读。
曹文轩先生,是中国文坛里的一股清流。可在这么一位年纪与阅历如此之深的作家笔下,竟能让我感受到儿童的童趣,以及那份童趣后隐藏着的那份淡淡的哀伤。
《草房子》,这是我第一本看得如此细致的书了吧。
初春,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,被那富有童趣的文字吸引。当油麻地的第一棵小草吐出嫩芽,当第一缕阳光初射大地,照到“秃鹤”的头上,那光秃秃的头发反射的光,已足够闪昏油麻地每一个人的眼。而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春天,我也有幸见证了这个油麻地男孩的成长。当我看得越深入时,我才发现自己已经会因为“秃鹤”的天真无邪而不自觉地笑,会因为他开始在意自己与别人的不同而感到同情,会因为他放下自尊,努力为油麻地争光而感动,也会因为最后他成功赢得他人的尊重喜极而泣。这个春天,我懂得了,要努力去赢得他人的尊重。
盛夏,烈日当头,可油麻地小学里的纸月,那个最文静、最特殊的女孩不同于其他光着膀子的男孩子。她身着一条素净的旗袍,在油麻地密密麻麻的绿草地的映衬下,显得纯洁又美好。但她,一个年仅十来岁的小学生,却有着不同于同龄人的性格。她家境贫寒,与外婆相依为命,却坚强、独立得令人难过、同情。这个夏天,我学会了坚强。
秋风萧瑟,一片沧桑。当树上的残叶一点点落下,落到书里,竟成了书签。油麻地里茂盛的草地也逐渐枯黄,可一位老妇人的叫喊声却依然响亮。没有人知道她的真名,但大家都叫她奶奶。奶奶的地被油麻地领导人看上了,要用来修建道路。可奶奶很倔,死活不让。可奶奶没有家人,最后被迫在油麻地小学里划了块地居住。没有人喜欢她。可时间一长,老人的脾气竟逐渐好些了,也终于不再与油麻地人对着干了,用大人的话来说,她是老了。大家也渐渐接近她,不再讨厌了。
冬天到了,老人为了救一名落水小孩去世了,可没人知道她叫什么,最后刻碑时,全油麻地人一致同意:叫奶奶。
阅读,不仅能够丰富阅历,而且让我的心能够不断成长。正因为如此,我才爱上阅读。
文档为doc格式